新时代背景下,企业对留学生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变化,我们不得不思考:哪些企业真正需要留学生?他们的用人逻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一、科技巨头的出海业务板块
在智能硬件与跨境电商的千亿蓝海中,留学生已成为企业全球化布局的 "天然桥梁"。
华为的 "天才少年计划" 近年来留学生占比已超过 30%,尤其在计算机科学、人工智能等领域,海外顶尖院校毕业生占据绝对优势。这些留学生不仅参与核心算法研发,更直接负责将硅谷前沿技术转化为适用于新兴市场的产品解决方案。华为东南亚市场的 5G 基站优化算法,就出自一支由多国留学生组成的研发团队,他们既懂尖端技术又熟悉当地气候环境对设备的影响。
小米国际部2025年秋招专门开设了留学生专属通道,覆盖技术、产品、市场等六大类岗位。特别在海外市场推广岗,小米明确要求 "具备跨文化消费者洞察能力"。薪资结构上,小米为国际部员工提供15%-20%的海外补贴,核心岗位年薪可达31-43万,与国内同岗相比具有明显溢价。
新能源领域的宁德时代则将留学生视为全球化服务网络的核心支撑。2025年秋招中,宁德时代开放了海外区域服务工程师、Overseas Warehouse Management等专属岗位,提供20-35万的年薪和灵活的海内外工作选择。同时还为无法回国的留学生开通线上面试绿色通道,体现了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。
二、金融科技领域
以顶级投行高盛为例,一位高盛TMT组分析师透露:"我们处理中企出海并购时,既需要懂国内企业财务逻辑,又要理解海外监管要求,这种复合能力很难在纯本土教育背景的候选人中找到。" 这种需求反映在薪资上,高盛给予留学生的起薪比国内同级别应届生高 15%-20%,且晋升通道更透明。
蚂蚁国际则将语言能力与跨境经验作为核心筛选标准。其支付产品高级专员岗位明确要求 "英语流利",负责为全球用户设计跨境支付解决方案,这类岗位的留学生占比超过60%。在数字货币合规、跨境结算系统开发等前沿领域,有海外金融监管研究经历的留学生更受青睐。一位蚂蚁国际员工表示:"当我们拓展东南亚市场时,既需要理解当地电子钱包的监管政策,又要对接国际卡组的技术标准,留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。"
三、能源基建与通信
央国企的国际化业务扩张正在创造大量留学生岗位需求。中石油国际子公司2024年数据显示,其海外项目的留学生占比已达42%,2025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。在中东、东南亚的油气开发项目中,商务经理岗明确要求 "具备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经验",这类岗位通常免笔试直通面试,提供六险二金+海外津贴的总包年薪45-60万。
中国移动国际公司在东南亚5G建设中,对 "语言+技术" 复合型留学生需求迫切。在印尼、越南等市场,既懂通信工程又精通当地语言的毕业生,起薪较国内同岗高 30%,且享受深圳等地的落户加分政策。
比亚迪2025年春招开设的外语类专场,集中体现了新能源企业的国际化用人需求。其高级法规认证工程师岗位,专门负责新能源汽车的海外准入认证,要求 "熟悉欧盟 WLTP 工况标准" 等国际法规,这类岗位的留学生录取率达65%。
当国内应届生在互联网大厂挤破头时,科技出海、跨境电商运营、能源基建等赛道正虚位以待。与其焦虑学历含金量,不如聚焦企业真实需求。用双语能力链接全球市场,以技术视野赋能产业升级,这才是留学生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。
关注青林职途,获取秋招资讯和内推通道
我们将为你提供全方位、定制化的求职解决方案